某大洋上,潜艇秘密潜行着,数名首次参加远航的新战士感觉精神恍惚。潜艇政委将他们带到3D心理训练室去做成功完成心理疏导。
皖北二炮某训练场,穿越火障、攀越高墙、飞跃自我等一个个心理行为训练课目惊险刺激,官兵在挑战极限中完成了心理跨越。
6月上旬,南京军区第102医院战时心理服务大队捷报频传:心理服务工作在三军部队全面开花结果。
作为“全军精神医学中心”和“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南京军区第102医院依托专家密集的优势,创建了我军*个“战时心理服务大队”,形成了以心理科研、心理服务、心理救援为一体的卫勤保障拳头,先后出色完成汶川抗震救灾、亚丁湾护航等重大军事行动中的心理服务保障任务。
打造强大的“战斗心”
这是一次海军陆战队某旅特战分队的丛林穿插训练,战时心理服务大队指派心理专家董波随行保障。整整两个小时,特战分队在密林山地冒雨一路奔袭。眼看快接近指定地域,一座险峻山谷挡住去路。
“架设索桥,依次*。”连长低声下令,突击队员们依次顺着绳索向对面山崖滑去……孰料,两名上等兵吓得面色铁青腿哆嗦,一个新战士抱着大树不撒手。
危急关头,董波“亮剑”。在他的引导下,3人运用“气息调节法”缓释紧张情绪,并用“心理暗示法”适应战场环境。2分15秒后,3名战士自信地重回队列,搭上扣袢,沿着索桥向对面峭壁疾驰而去。
近年来,大队率先开辟了战场应激心理干预新领域,首创了我军战时抑郁状态、战时强迫状态等13种战时心理伤分类诊断标准,构建了我军心理伤三级救护框架,为我军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奠定了基础。
战时心理服务大队大队长过伟告诉记者,他们让心理服务直通战场,用精湛的心理服务技能,给官兵塑造一颗颗强大的“战斗心”,为战斗力提升“护航”。
科研的瞄准镜里只有战场
“竟无一条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记录!”时针回拨12年,战时心理服务大队专家赵汉清,在全国四处翻阅资料,惊讶地发现:我军南征北战数十载,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竟是“空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俄、以等外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体系。巨大反差,刺激着赵汉清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经: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体系!
赵汉清带领18人的心理伤服务分队,历时10年,展开了战场应激心理干预的艰难探索,先后行程2万多公里,深入67个单位,调研10多万余名官兵,撰写的《战时心理伤医学救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军卫勤保障领域的空白。
不但如此,他们始终把作战需求作为*信号,为部队官兵编印了《战斗应激反应控制手册》,规范了《心理伤伤员卫勤工作文书》,成功研发了战时心理服务车,集无线网卡、热线电话、电子心理伤票于一体,远距离对官兵进行视频会诊,如今在突发事件和重大训演练任务中被广泛应用。
培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