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互联网热词“草泥马”、“屌丝”、“逼格”要面临被治理了,今后在部分媒体和网络平台,这些估计也要成为屏蔽的对象。也许对于一些使用习惯了的网友来说,这些词没有特别难听的含意,但是对广大学习中文的老外们来说,聚集了社会戾气、低俗用语的词语会让他们另眼看待*的年轻人。参加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老师们则成了给予他们正确认识*价值观和社会现象的把关人。流行的网络语言活跃了汉语,若是脍炙人口,言简意赅倒很不错,*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可以用语言逗乐的方式,比如说相声艺术。
有些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们就把汉语的通俗把握得很好,不流于粗鄙。日本留学生西田聪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老师批评他口语不好。他非常发愁,后来接触了传统民间艺术——相声。他觉得找到了一个练习地道中文口语的途径。
对于西田聪来说,相声语言来源于*人的生活,非常接地气,相声艺术能把汉语说得绘声绘色,特别有感染力,虽然他并不明白语言背后的包袱。
为了学习更接地气的汉语,西田聪用了很多“奇怪”的方法:模仿电视广告词,从“黄金搭档”到“蓝翔技校”;录地铁里的广播和公交车上售票员的话,回来一遍一遍地听;模仿综艺节目,前阵子很火的“跑男”就被他时常挂在嘴边。他还学会了许多网络用语,都是特别幽默而又不与低俗沾边。
西田聪意识到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缺乏,开始大量地阅读*的古典名著、 诗词歌赋、民间俗语。并在认真研读理解之后,将其变成包袱,放到自己的相声创作中。在《北语故事》这部作品中,他就使用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这个历史知识,将其编成包袱,将诸葛亮、孔明、卧龙说成3个人,触发了观众的笑点。西田聪还将自己学习中文时犯的错误、闹的笑话放到相声创作里,例如“上下不安”(忐忑不安)、“水许传”、“水壶传”(《水浒传》)、“文化造纸(旨)”(文化造诣)等。将这些亲身体会的错误放到相声里,既真实又新颖,不仅是很好的题材,也为其他留学生朋友总结出了外国人学汉语中常见的错误。
对于把目光投向偌大的国际中文市场的汉语教师来说,他们首先要做的也是了解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和可能会犯的语法和书写错误。西田聪在相声舞台上生龙活虎、应对自如的生动案例,倒是让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的人们印象深刻。
除了西田聪这样的留学生,还有来华的外国工作者、商务人士和外国官员等人群会接触到流行的*网络用语文化。这些遍布各大城市的广泛学习者也是汉语教师们以后常会接触的对象。
不过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让老师们的丰富计划更容易实行。就比如西田聪,他对*文化和文学充满乐趣,也读了许多名著和古籍。
即便如此,没有专业背景的兴趣者们还是对教汉语存在诸多疑问,“教汉语,是不是只要外语好就可以了?”“会说中文不就能教吗?去哪里找要学汉语的老外呢?”这些问题,儒森汉语的张老师回应说,其实,没有专业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基础的,在课堂上出状况的比例更多。因为不够专业的老师给老外带来的课堂感受是不舒服,不流畅的。比如老外们学习语言的思路问题、他们对于汉语和*文化提出的许多疑问,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应付起来会捉襟见肘。有对外汉语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们来学的也不少,他们追求的是学习*实用的*新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