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在“*制造2025”战略目标推动下,包括纺织服装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然而现代产业工人短缺问题却越发突出。据麦肯锡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劳动者技能得不到提升,到2020年我国将面临2400万高技能人才的供应缺口。
*作为纺织服装*出口大国,却至今没有世界级的服装品牌,设计师创新智慧的缺失是其中原因之一。设计创新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短板和软肋,也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对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重要原因。而究其设计创新能力不足的内因,根源在于服装人才培养的滞后,高等院校服装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艺术培养,而中等职业教育只着力于“短、平、快”的职业岗位培训,能适应产业飞速发展的大师级人才少之又少。
当前,我国职教规模总量位居世界全列,全国职业院校达2万余所,每年招生1000多万人。职业教育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老大难”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部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还是不能与企业、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企业参与培养责任感不强,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投入不足。作为服装职业院校如何助力*服装产业的升级转型,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已经成为当下*为迫切的命题。职教的改革升级、建立适应“工业4.0”、“互联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是迫在眉睫。
作为服装教育领头羊的香港服装学院,其升级转型之路也恰恰体现出产业发展的进程。作为*进入内地办学的学院,积极携手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广东省服装职业培训学院、广东时尚艺术职业培训学院坚持走国际化的市场道路。1993年起就港院率先提出“实施名校战略、打造*工程”的战略目标,把学校的核心工作放在教学研究、办学模式创新、服务产业、服务人才上,学院按“专”、“精”、“强”的办学之路耕耘不辍,在办学模式上更是大胆创新,*早采用实战案例式教学法并延续至今;同时采取以赛代练的方式,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原创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平衡艺术性及市场价值两大因素,努力促使学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传统的优势发展产业,*服装业、民营服装品牌跌宕起伏,其变革与升级发展需要人才,尤其是能实战的技能型人才。为适应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学院开始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建立起多形式的合作办学,形成校企、校社合作育才体系,开拓出一条独特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之路,深受学生、用人单位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随着国家对“工匠精神”的进一步重视,作为香港服装学院,也正积极迎来新一轮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升级转型之道,*各方的资源整合,开设更多高端课程,以国际的视野培养本土设计匠才。如近年来,学院先后与法国时尚学院、米兰时尚创意协会等国际知名服装学院、社会组织、*公司强强联合,同时将引进国际名设计师和高技能人才与学院开设大师工作室协同育人,让深圳的服装从业人员能在家门口跟着大师学设计。
办学26年来,以*人才质量和提升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与时俱进构建服装人才新型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迄今,学院已为*服装产业输送了六万多名优秀人才,其中有获得“*十佳时装设计师”的吴飞燕、赵黎霞。获得“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的李贵洲、周强、许素明、沈建英、李超、王郁鑫、宋庆庆等,还有创办了自己服装企业的卓洪波、陈国志、曾丽妮等不胜枚举。
未来,香港服装学院将继续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政企行校协同育人机制,结合‘互联网+’、‘工业4.0’的发展态势,用直播平台、微课堂等多种育人机制,以国际化视野和准确的定位,发挥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师和技能大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造2025”提供人才服务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