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起,国家首批批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32所高校率先开设EMBA课程。课程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通常申请人要带雇主或名人推荐信和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学员再参加院校组织的面试,合格后方可入学。
起初是为了让企业管理者利用业余时间,更系统地学习和交流管理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EMBA遍地开花,逐渐成了一种“潮流和身份的标志”。
承办院校和申请学员规模增长:一些院校出现入学审核、教学和答辩不严、学生质量参差、管理“放羊”等问题;师资鱼龙混杂,甚至出现行政老师教学的情况。
品牌联盟资讯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永,是国内*批EMBA学员,这些年也相继参加高校EMBA、长江商学院、湖畔大学等项目。
他坦言,EMBA总体质量近年确实有所下降,功利性越来越重,甚至商界里编出著名的“商业圈子、名校牌子、学位位子”这样的“三子登科”顺口溜。
王永:2003年到2005年我在北大国发院学习,当时项目非常严格,入学率大概是20%,五个人录取一个。教学质量、考试、毕业论文非常严格,现在上EMBA的人多了,招生压力大,开的学校多,整体教学质量和生源差,也是不争的事实。
入学交给市场,重在质量监管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副主任窦文宇,近年来多次以客座教授身份执教内地EMBA项目。他坦言:大陆EMBA出现分水岭,上一批50后、60后企业家,多是民营企业底层一路打拼,过于苛刻的入学条件,会把一些优秀的人挡在门外。
随着新一代企业家和管理者成长,EMBA应该有新考量标准。然而,对教育部门“统考统招”的做法,他认为实施难度较大:
窦文宇:海外没有统考,每个学校有自己的招生原则,或者他选定第三方的GMAT考试。国外EMBA教育中一般是MIX混合型,会要求提供考试成绩,但如果你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或经历突出,也可灵活处理,比如测试申请人的数理、推理、语文、逻辑等基本能力。我们对国内EMBA品质担忧是正确的,但是不是*全国统考就能解决?
王永认为,监管EMBA质量固然重要,但“优胜劣汰”的工作应交给市场。
王永:各学校培养对象不一样、专长也不一样,所以不赞同教育部统一考试。但对教学纪律、论文可以出台明确要求,没有达到可以整改。其实很多学校有EMBA也分出高下了。很水的学校有的已经招不上学生了,要求严格的学校品牌会更大,因为这是非国民义务教育,应该是市场淘汰的过程。
窦文宇介绍,海外商学院项目的评判体系是“后端”发力,*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甚至媒体,对EMBA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或许“它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