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好像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玩游戏的时候都很专注,一让他学习,做作业就分心。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我一个朋友的*(5岁)就是被认为沉迷游戏的小孩,但和他接触下来就能够发现,他的个人感受和交流愿望时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一大家子人都在,爸爸外出应酬了,妈妈忙于家务,爷爷奶奶在和自己的牌友打牌,小孩很想参与其中,被赶出场扔了另一副扑克牌打发之,后来小孩吵得实在不行了大人没办法把手机扔了过去让他自己玩。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小孩不是生来就会玩游戏,是家长把小孩交给游戏的。
还有一个女性朋友,她有一次跟我聊天说,她有一天突然发现她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玩手机,甚至在电梯里看到别人手上拿着手机也要抢过来,弄得她很尴尬。但是,她也因此开始反思为什么她的小孩这么喜欢玩手机。
“我发现自己超级依赖手机,而且,完全没有避开*。哄他睡觉的时候,一手拍着他,一手看着手机;*在玩玩具的时候,在他旁边偶尔看看他,大多数时间是看着自己的手机;有时候*问我什么,我眼睛盯着手机,心思全在手机上,完全没听见”……
家长用实际行动告诉*手机里面有多么有趣的世界,*当然会受影响,觉得手机是非常好玩的。
再来说说作业。
没有一项作业是快乐有趣的,这一点不用我说,家长们自己也知道,想当年各科老师的轮番轰炸,*们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业数量和难度都比我们那个时候大得多。
不是每个*都是神童,他们在学习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时候,家长有么有适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在学习上的阻力消失呢?
做作业就分心,玩游戏就能玩很久,家长觉得是*心思不在学习上,那么,为什么我们刷一天电视剧,都不觉得累;但是你认真听课一个小时就感到了疲惫?为什么你不知不觉就刷了一天微博知乎和朋友圈,但是背单词还没背到一页就累了呢?
一方面,玩游戏会有即时的*还是没有*的反馈,*可以根据这个反馈得到认可或者激励,但是做作业,好像做的很好也不会怎么样,没有这种立竿见影的激励机制,学习变成了一种长期的负担。
科学地讲,注意力分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有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我正在专心看书,听见别人谈到使我感到兴趣的问题,我的注意就不由自主地转向他们的谈话内容,这是无意注意。如果当时我想到必须坚持学习,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旧把注意集中到书上,这就是有意注意。
所以,*们玩游戏时是无意注意,很轻松,思想放松,所以可以持续很久,但是学习时是有意注意,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是有意识地高度集中,一段时间后就会疲累,意志力不强或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内心没有被激励的*就容易分心,走神。
所以,了解人脑的注意力作用机制,能够更容易从心理上理解*,产生共情,更好地帮助*集中注意力,提高专注力,在学业和生活上有更大的进步。